姜阿山小树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康妮小说网https://www.vkni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可随着时间推移,商业日益繁荣,各地的商税终究需交由地方官府自行收取。
即便朝廷派驻税务机构深入地方,其实际运转仍须在很大程度上仰赖地方官府的统筹管理。
毕竟,各地的风土人情、经济发展各异,千差万别,难以一概而论。
随着社会日趋复杂,需设立专门机构与部门来应对的事务愈发增多,而这些机构的协调与调度,愈发凸显地方官府不可或缺的统领作用。
当然,可以采用“条块结合”的治理之道。
既由地方官府负责日常管理,又由机构的直属上级部门加以监督制约。
然而,若试图将所有事务尽数交由上级部门直接掌控,则是痴人说梦,绝不可行。
即便后世信息通达、技术发达,随时可向上级请示的时代,尚且无法实现如此集权,更何况如今这交通闭塞、通讯滞缓的年代,鞭长莫及才是常态。
这也正是朱允熥早早设立巡抚、巡按,统筹各司事务的原因。
朱允熥将自己的构想娓娓道来,一字一句,清晰而坚定。
这些事务错综复杂,牵涉甚广,他却讲解得细致入微,从全局到细节,毫无遗漏。
整整耗费了近一个小时,他才终于将心中的蓝图尽数讲解完毕。
大殿之内,随即陷入一片沉寂。
众人皆低头不语,眉头紧锁,仍在细细品味着他所阐述的新政方略。
良久,杨士奇率先打破沉默:“地方衙役的管理,自古以来便是棘手难题。陛下如今提议将他们悉数纳入朝廷体系,如同管理官吏一般严加约束,此法确实高明,令人耳目一新。”
他言语中带着几分赞许,目光却隐隐透出一丝复杂的情绪。
朝廷难道从不知晓衙役的种种劣迹吗?
当然不是!
历朝历代,官府对这些基层爪牙的弊端心知肚明,却始终没有解决的办法。。
以前大明朝廷也曾尝试设立一些“有编制的”衙役,试图加以规范,但名额寥寥,杯水车薪。
归根结底,农业时代的朝廷,依赖田赋与人丁税维系运转,财力有限,实在无力供养过多专职衙役。
然而,衙门事务繁多,日常差遣又不能尽靠寥寥几人。
于是,更多的时候,官府只能倚仗那些没有薪水的临时差役来填补空缺。
这些人既无俸禄傍身,自然不会甘心白白效力,捞钱便成了他们的生存之道。
朝廷对此并非毫不知情,可他们盘剥的是民间血汗,而非国库银两。
于朝廷而言,似乎无关紧要。
这些临时衙役通过威吓压榨百姓谋取私利,而朝廷则借他们的存在,进一步巩固对底层的掌控。
只要他们行事不至太过嚣张,朝廷便佯装视而不见,默许其行事。
可一旦劣迹过分,激起民怨沸腾,朝廷便雷霆震怒,杀一儆百,以平息众怒,收揽民心。
实际上,这就是一种冷酷而精妙的统治手腕!
因此,尽管民间怨声四起,苦不堪言,官员们也时常上书陈述此事,但历朝历代的朝廷,却从未真正下定决心加以解决。
一方面,税赋收入捉襟见肘,国库空虚,实在是无力承担彻底改革的负担。
另一方面,则是骨子里压根儿不想触碰这块烫手山芋。
某种意义上,朝廷倚仗衙役治理百姓,就有些像后世的警察,暗中借助黑帮维持街头秩序一样。
这听来像是个令人嗤之以鼻的黑色笑话,可在某些国家、某些角落里,却是不折不扣的现实。
古时的朝廷,亦是如此。
衙役之害,朝野上下无人不知。
那些基层差役鱼肉乡里、横行无忌的行径,早已是公开的秘密,官员们心照不宣。
然而,朝廷既无余力增拨开支,又不能大幅加征赋税,便只能放任这些衙役自行“开源”,从百姓身上榨取油水,以此养活自己,顺带维系统治的稳固。
这种做法不仅在古代屡见不鲜,甚至在后世的现代社会,某些国家的财政一旦陷入困境,政府无力支付行政人员薪俸时,也会默许行政执法机构在一定限度内“放开手脚”,让他们自行向民间搜刮财物,维持运转。
这种例子,并不罕见。
实际上与古代的衙役制度如出一辙,不过是换了副面孔罢了。
如今的大明却已今非昔比。
财政赋税连年增长,国库渐丰,已然有了充足的底气去供养一支正规的衙役队伍,再无需依赖这种对百姓敲骨吸髓的卑劣手段来“养”官差衙役。
朱允熥便决定改掉这些,让国家行政治理完全正规化。
这无疑是天翻地覆的大事。
也让杨士奇心中感慨万千,故而他才会一边赞叹,一边却显得神情复杂。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