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妮小说网

第1章 失街亭【3 / 9】

小说故事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康妮小说网https://www.vkni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孔明只好自问自答,他说:

“魏军人材济济,谋士众多,战将如云。眼下数曹真、司马懿、满宠最杰出,乃是十分难得的帅才。以下还有张合、郭准、费曜、戴陵等,都是一些能征善战,可以独当一面的良将。兵法云:知此知彼,方能百战不殆。若按魏将军所说,从子午谷孤军深入,倘若有人进言于山壁中以伏兵截杀,不但将军五千人受害,也大伤我大军北伐之锐气。”

这一席话说得众将心服口服,也把魏延说得无言以对。但他又感愤愤不平,以为这是丞相前怕狼后怕虎,不相信他的才干,轻视他的谋略。

参军马谡听了众人之论,忽然提醒道:

“丞相,魏将军之策虽不可行,但若魏军中有敢冒险者,也从子午谷袭我汉中,岂不是断我之后,危及成都?&34;

这一说触到了孔明的心病。此次北伐,蜀中虽然留下四万人马。但有三万驻在江州,由李严统领防备东吴及曹魏汉水以东治军。益州及汉中的大片地区,总共不过一万人马守卫。许多战略要地都无兵驻防,蜀中实际上是一座空城。

若如马谡所说,魏军有一支奇兵从子午谷入侵汉中,直取成都,蜀汉的天下就危在旦夕了。想到此,孔明立即起座对魏延深深一躬,拜谢道:

“若非魏大将军献了此策,给以提醒,孔明此漏,几成大错,将军实乃大将之才。”

魏延听了却莫名其妙,

孔明当即命令镇东将军赵云和扬武将军邓芝为偏师,分兵箕谷作为疑兵,扬言由斜谷直取郿城,一则防备魏军从子午谷袭击汉中,二则牵制魏军北援之师。

赵云、邓芝领命率兵投东去后,孔明又令魏延为先锋,亲率大军向北攻打祁山。

魏安西将军、雍凉都督夏侯璪,闻孔明分两路大军入侵,惊得面如土色,不知如何御敌。只下令聚集诸路军马,死守长安。雍州太守郭淮急忙劝道:

“孔明攻打祁山,必先西取天水、南安、安定三郡。都督不可畏敌如虎,未经一战,退守长安,拱手让出关中大片土地。”

“孔明从北边杀来,赵云从西边攻来。本都督没有分身之法,不固守长安,如何御敌?”夏侯璪哭丧着脸嚷道。

郭淮见这位皇家驸马,饱食终日,一无所能,实是饭桶。便又赶紧教他,可速即提兵前往天水、南安、安定三郡守城,一边上表告急,请朝廷派援兵,抵御箕谷赵云之军。这样不但长安可保,而且蜀军可破。夏侯璪听了顿觉有理,立即派人上表告急,留下郭淮镇守长安,自己提兵前往三郡御敌。

郭淮料他不是带兵打仗的材料,急忙又拦道:

“都督一统雍凉大军,应该坐镇长安节制各路人马才是,前往三郡守城备战的事,就交给郭淮吧!&34;

”胡说,本镇留在长安,岂不被你看是畏敌如虎。你给我留在这里,丢了长安,我要你的脑袋。“

夏侯璪瞪着---双金鱼眼,根本听不进郭淮的忠告。他以为守三郡、守长安都是守,不过一回,留下来反而被人看轻。

郭淮苦劝不听,只好让他去了。

告急表章传到魏都洛阳永宁官,魏明帝曹睿看后,便对尚书孙资问道:

”朕继位之初,曾问贤卿,天无二日,国无二主,更不能允许三国鼎立。先伐蜀呢?还是先伐吴?卿曾答道:固守待变,可统天下。可如今蜀中未见有变,反而杀上门来了,这是为什么?&34;

孙资见问,不知如何回答,只作尴尬状。

他虽是秩比二千石的内廷尚书,却掌魏朝机密多年。当初明帝问策,他的回答并非毫无依据。他是对他所掌握的各国情势,经认真分析、长期思考之后,才得出来的最佳对策。

当初,蜀汉刘备新丧,国内又有以李严为首的刘璋旧部,和以诸葛亮为首的刘备新党,两个新旧集团明争暗斗,随时可能爆发内战。东吴文臣武将又处在新旧交替之际,也有许多内部矛盾,两国都有许多因素可能发生变乱。

而且魏国连年征战,国力也需要恢复。因此他当初认定,固守待变,实为上策。

现在孔明兴兵犯境,实属意料之外。眼前以蜀国人力物力而言,断无兴师动众之理。孔明这样违逆常规,穷兵赎武,其目的何在,真是不可捉摸!

孙资左思右想,难得究竟。只好随口应变,道:

“诸葛亮诡计多端,神机莫测。这会不会是蜀中空虚,他就来个以攻为守,虚张声势呢?&34;

“以攻为守,虚张声势?”魏明帝觉得不对。蜀军打的是“光汉复刘”的旗号,喊的是“收复故都”的口号。而且两路大军矛头所向,直指长安。这哪儿是虚张声势呢?

“依贤卿之见,现在是征调各路大军御敌呢?还是固守不动,以逸待劳,观其虚实?”魏明帝沉吟片刻又道。

孙资确实心中无数,也看不出蜀军虚实,不敢再乱设谋。就说自己才疏学浅,斗智斗勇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。还请明帝设朝,群策群力,才能识破诸葛亮有何意图,定出破敌之计。

魏明帝准其所奏,次日就在太极殿请各位大臣议事。

太尉华歆率先奏道:

“不论是派兵迎击,或是固守不动,关中的兵马都必须有一个能攻善守,可与诸葛亮相匹敌的统帅。夏侯驸马夫经大战,绝不是诸葛亮的对手,皇上应该另选都督,统帅雍凉诸路军马。”

华歆是三朝元老,又是曹魏的开国功臣。他是以国事论用人得失,并无个人私心,也不怕得罪皇亲国戚。所以,他的话音一落,就获得一片称许之声。

雍凉换帅已经达成共识,但是用谁取而代之呢?这又是牵动各方利害关系的话题,众大臣都在心里选择自己满意的人选。

“老臣以为应派大将军曹真,方可确保两京无事。”首先发表已见的是司徒王朗。他也是白发老臣,德高望重,对曹魏王朝忠心耿耿。他保举曹真,也是出于公心。

曹魏开国之初,就定长安、谯、许昌、洛阳、邺为五都。长安、洛阳都是京都之一,曹真是大将军,统领全国军马。王朗举曹真兼督雍凉,既可保两京,又能调全国兵马,他以为这是一个最省事的办法。

太傅钟繇却以为不妥。他认为曹大将军统制全国兵马,御西蜀,防东吴,又兼京都的保驾大任,绝不能出镇一方,顾小失大,本末倒置。

他愿保举一人,定能与诸葛亮匹敌,杀退蜀军两路兵马。钟繇也是三朝元老,魏明帝对他十分敬重,便倾身问道:&34;不知老太傅所举何人?&34;

钟繇知道自己一说出此人,就会有争议,就先借先帝之口定调道:

“当初文皇帝托孤,他是托孤大臣之一。一向为先帝所倚重,是一个足智多谋、能征善战的帅才。当初先帝还特地交代今上有间此三公者,慎勿疑之,&34;

魏明帝和众大臣都知道,当初先帝在崇华殿南堂托孤,有曹真、陈群、司马懿三人同受顾命辅政。听钟繇说的那些话,大家都隐约知道他所保举的是什么人了。

钟繇也怕他还未提名,就被众人否定,急忙又说:

”能与诸葛亮匹敌者,唯有骠骑大将军、荆豫都督司马懿!&34;“不可!”果然不出所料,太尉华歆第一个站出来反对。他沉着脸,摇摇晃晃踱到钟繇面前,颤声问道:

“老太傅呀,你怎么把高祖武皇帝留下来的遗训都忘了呢?”钟繇看他抖着嘴唇,摇着花白的脑袋,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,急忙道;

“华太尉勿急,高祖武皇帝的遗训,老朽怎么敢忘呢?”原来曹魏王朝有一个众所周知,而又心照不宣的忌讳。司马懿,字仲达,乃河内温县人氏。年方弱冠,就被人说是非常之器。曹操闻其名,派人请他出仕。司马懿知汉运方微,天下未定,不肯太早择主而事,就以风痹之疾推辞。曹操求才心切,派人刺探真假。得知有诈,怒其不识抬举,就要擒来问罪,司马懿这才投在曹操帐下。

建安末年,他看准曹氏已成气候,就和陈群、吴质、朱铄结为四友,奔走于魏王太子曹丕左右。从此官运亨通,青云直上。

有一天,不知是谁对曹操说,司马懿有“狼顾之相”、“鹰视之能”,眼可观四路,耳可听八方,空有“大志”。此时曹操正怀“大志”,一听说司马懿也有“大志”,不能不惊。他观察司马懿为忌外宽,猜忌多权变,且有雄豪之态,就更加提防起来。

有一夜,曹操又梦见四马同食一槽,这使他更加惊恐。槽者曹也,这岂不应证司马氏要吃了曹氏吗?这还了得!

为了试验司马懿到底有无鹰视狼顾之相,曹操特地把他叫来,令他在前面步行开路。是时司马懿还是一个军前司马,曹操看他行出五十步开外,忽然大声叫道:

“司马听令!&34;

司马懿听了,觉得别扭。不知道曹丞相是在叫唤自己呢?还是叫唤别的军前司马。他立刻站定,回首看个究竟。但他做梦也想不到,这一回首竟给他终生带来麻烦,

曹操见了,立即惊得面如土色,原来他身子朝前不动,面向后直视着曹操,这只有狼犬才能这样回顾,此人确实有鹰视狼顾之相。

曹操想起那个梦,又证实了关于他的传闻,本想找个借口把他杀了,又恐用人之际,杀了一个贤才,使天下名士寒心,自绝招贤之路,只好留他一命。但他暗暗告诫儿子曹丕以及亲近之臣:司马懿鹰视狼顾,不可赋予兵权。

然而曹丕却是得助于司马懿之能,才谋得太子之位。曹操死后,他禅汉立魏,也得力于司马懿带头劝进之功。曹丕并不把曹操的告诚放在心上,不但赋予兵权,进位骠骑大将军,临终还请他做托孤大臣,并且遗诏太子曹睿”有间此三公者,慎勿疑之“。其中当然包括三公之一的司马懿了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