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大叔啊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康妮小说网https://www.vkni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贾诩哈哈一笑,伸手接过李蔚手中绢帛,轻声朗读起来:“和风希冀许娑影,青鸟空悬依心池。碑刻明镜无人知,亭转夜幽墓成林。”
贾诩抚须沉吟,随后赞赏的看了一眼李蔚,他并未评价,而是转头看向董瑜。
董瑜:??
贾诩见董瑜不做评价,于是催促道:“主公于诗词之道可谓大家,不知李小将军这首诗,主公怎么看?”
董瑜也好想挠头啊,这怎么看,老子怎么知道怎么看,我也不会品诗啊!
但是面子上还是得做的,董瑜轻咳一声,言道“尚可,尚可。”
听到董瑜的夸赞,李蔚喜不自胜,但贾诩却没想放过董瑜。
“主公啊,如今面朝渭水,咱这一路走来,想必主公心中也颇有感触,不如也即兴赋诗一首?”
董瑜笑了,这道题我会啊,品鉴啥的咱做不到,抄袭咱还不是手到擒来?
只听董瑜仰头向天,双眸微闭,片刻后,便咏唱起来:
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 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 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 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”
贾诩与李蔚都是满目精光得看着董瑜,好一句国破山河在,好一句家书抵万金。好一片战争带来得荒凉凄惨景象。
这与李蔚所作之诗对比,高下立判。
贾诩再度拱手作揖,真诚的道:“主公真乃诗中谪仙也,在下叹服。”
李蔚摸着鼻子,心中暗爽。少陵野老,诗圣的诗,还能差得了?
再看看贾诩与李蔚的神情,他突然感觉多多剽窃也不是坏事儿,这个世代对诗词歌赋可是极有讲究的,凭借一首首好诗,他一样可以名扬四海,一样可以打出偌大名望,一样可以聚拢天下人心啊!
……
与此同时,长安城大将军府,李傕这两天清瘦了不少。
首先是他的长子李式死在了乱军之中,虽然早有预料,但李傕每每思及,便觉心痛。
更何况李式的死毫无价值,既没有换来董瑜的人头,更没有给他理由攻伐胡轸。这么一想,就更觉痛断肝肠了。
其次,便是董卓的突然出现。
李傕对董卓有种很自然的惧怕,特别是在董卓入主洛阳之后,以董卓日渐浓郁的杀性,西凉众将无一人敢触其锋芒。
此时的李傕心中既有懊悔,也有疯狂。
他懊悔的是如果早知道董卓没那么容易死,那他说什么也不会反。
同时,他有更加疯狂的念头,那就是事已至此,何不彻底解决董卓。以自己现在当朝大将军的权威,一定有机会成为第二个董卓,甚至比董卓更进一步……
就在李傕心中天人交战之时,侄子李利从外间快步走来,人未到,声先至:“叔父,那胡轸率亲信出城了。”
李傕大惊,忙道:“吾不是下令长安四门戒严么,他是怎么出去的?”
李利呐呐不语,他也不知道怎么解释。
李傕心想,胡轸原先就是朝廷中尉,所统领的北军既要负责长安外城安定,还有把守四门的职责。所以有些故旧也情有可原。
想通关节,李傕不再犹豫,起身道:“既然胡轸不义,那就别怪咱家不仁。汝速去西营调齐两万飞熊军,今夜吾就要看到胡轸的人头。”
李利赶忙道:“可是胡轸出城前曾让人传话,言他的旧将在扶风郡作乱,等他平定叛乱,就回长安。”
李傕冷笑:“汝在想些什么?那胡轸早不去平乱晚不去平乱,偏偏在这个时候去?用汝的猪脑袋好好想想,他那是去平乱的么?”
李利被李傕骂得哑口无言,但还是弱弱的道:“胡轸在军中素有威望,此时去讨伐,只怕…只怕……”
李傕已是一脚踹了过去,怒声道:“老子怎么有汝等这般不成器的后辈,看看那个董瑜,人家才一十五岁,比汝整整小了十岁,汝看看人家是多么的杀伐果决,怎么汝就学不到一点?”
李利被骂得面红耳赤,他咬着牙不再劝阻,拱手对着李傕行了一礼,便匆匆退去。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