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妮小说网

第221章 建设渠道【1 / 3】

落日满余晖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康妮小说网https://www.vkni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1989年,日本处于全球化扩张的高峰期。

大量的日元被兑换成美元,支撑国内企业在海外的发展。

索尼收购哥伦比亚电影、三菱收购洛克菲勒大厦,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案例。

松本制造需要兑换的美元有点多,足足35亿美元。

但在兴业、三菱、第一劝业等大银行眼中,根本不算什么。

小林博明很简单就跑完相关手续。

“那个,会长,钱已经汇入星海投资账户。”

“嗯,不错。”

竹下雅人看着眼前纠结不已的中年人,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。

“放心吧,等我好消息。”

“是,会长。”

说是这样说,但他的心里依旧十分忐忑。

这可是松本制造,近一半的现金资产。

如果不小心亏损掉,虽然不会伤筋动骨,但绝对会影响到公司的有序扩张。

青年大致猜到,小林博明心中所想。

不过这一次,他没有再出言安慰。

这种事只能靠自己走出来,旁人劝说再多,效果也不会很大。

离开松本制造,来到星海投资之后,竹下雅人将公司社长叫到自己办公室。

“嘉本桑,资金已经汇入水瓶座基金,今晚就开始行动吧。”

为了方便资本运作,竹下雅人特意为松本制造,成立一家新的私募理财基金。

一方面是方便管理,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资金分散。

松本制造需要的是影响力,而不是隐蔽性。

“嗨!”

嘉本隆正恭敬的鞠躬,然后小心询问道:“那个,会长,不知道我们的目标是?”

青年从桌子上拿起一份打印好的资料,递给他的同时说:“诺,目标都写在上面。”

“水瓶座投资基金的目标是协助松本制造拓宽线下渠道,所以会选刚刚崛起,发展很不错的新兴零售领域公司。”

“美国的沃尔玛、开市客、普莱斯,欧洲的家乐福、施瓦茨,都是我比较看好的目标。”

“如果你找到类似的零售企业,也可以参考着进行投资。”

20世纪70年代以后,超市类公司快速崛起,正逐渐取代商场类公司在零售行业的地位。

但这一过程比较缓慢。

1989年的今天,商场类公司依旧占据零售市场主导位置。

因此日后全球第一大零售巨头沃尔玛,此时的市值也才100多亿美元,不到10年后的二十分之一。

至于未来的美国第二大超市,第一大存储类超市开市客,才刚刚完成上市,市值不足10亿美元。

如果松本制造想的话,甚至可以全资收购。

当然,竹下雅人并不会选择这样做。

因为此时的开市客,也就是costco还不完整。先于开市客成立的普莱斯,还没有和它进行合并。

此外,松本制造也并不懂如何经营存储超市。

如果进行全资收购,大概率是几年后承受不住巨额亏损,进而退出零售市场。

不如几家公司都占有一定比例股份,然后成为董事会成员。

这样既不会影响到它们的发展,又可以蹭到发展的红利,轻松将松本制造生产的物品,卖到全世界。

“明白!”

嘉本隆正仔细阅读着资料上的公司简介,5分钟后突然抬头问。

“5家公司,每家公司我们要收购多少股份?”

竹下雅人早就有所考虑,老成持重的缓身回复。

“沃尔玛的体量太大,我们的目标是10到15。”

“欧洲的家乐福和施瓦茨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”

“至于开市客和普莱斯,目前规模都比较小,最好是拿下30左右股权。”

当下的开市客和普莱斯,两家公司加一起,市值都没有沃尔玛零头多。

这么便宜,自然要多买一点。

当然,也不能买太多。

如果占有太多股权,很容易出现变数,进而影响到两家公司的发展。

30,算是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份额。

“明白!”

星海投资并没有想过隐瞒,因此5家上市公司很快收到风声。

穿着节俭,一点也不像大公司领导,世界首富长子的罗伯森·沃尔顿。

向戴着蓝色棒球棒,穿着更加节俭的沃尔玛创始人兼董事长山姆·沃尔顿进行报告。

“父亲,日本一家叫星海基金的金融机构,正在大规模收购我们公司股票。”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